《文藝春秋》


創刊詞


文藝春秋•卷首語

-為本刊改出半月刊敬告讀者
(第七期1954.10.01)

本刊出版至今,一轉瞬間,忽歷六期──適巧半年了。從這一期起,由月刊改為半月刊。我們之所以作此決定,一是在應讀者要求,二是自己亦感有此需要。

生活是一種藝術,而藝術便必須與實際生活相聯接,相貫通。我們大家現今所過的,是種今後願當奴隸抑或追享自由的人人需要戰鬥的生活,因此不論我們居處是在冷戰的,溫戰的,或熱戰中任何的地域,如欲適應生活或要創造新的生活環境,就無法不面對這一現實來決定自己的態度與尋求未來的生活方式。文藝乃是哲學,科學與生活所凝成的綜合結晶體,而我們生活之於今日,亦已歸範在行動與思想融合的表現之內;時代有了蛻變;生活也起了影響,所反映的文藝自然也如影之隨形,改換了形式。

本刊在創刊之初,曾經在「創刊辭」中明白揭示過:「我們這個刊物,將是藝術化生活的報導者,同時也將是生活藝術化的鼓吹者,不重演過去知識階級把理想的藝術和現實生活分作兩撅的錯誤歷史,」因為「藝術思想的發生,正為著要增進生活所需的技巧,而生活所需技巧的精進,也就把藝術思想推上更高的一層。」現在金門、大陳的浙、閩、粵沿岸炮火已起,我們反攻復國亦將進入行動的階段,「我們自應格外強化戰鬥生活的藝術化,讓我們能以最熱烈的情緒,來從事反共抗俄的戰爭。」我們發行這個綜合性的文藝春秋,至今雖祇短短半年時間,我們的力量雖然極其微弱,但因賴讀者與作家的共同協力,顯然已使自由中國的文藝運動起了飛躍的進步,沉湎的頹靡的風氣也被一掃而空,許多刊物雜誌受到了廣泛的影響;如今各方面文藝作家的努力,已為自由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開舖了一條燦爛光明的大道。

這值得我們欣慰,也更給了我們鼓勵的勇氣。為適應時代與環境的需要,所以將改版計劃提早實現,不再等候到明年元旦。自這一期起,便改為半月刊出版。以期增厚文武總動員的力量,並冀達到文化與政治、軍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齊一的發展與進步,來縮短復國建國的行程。

今後的本刊編輯方針,除了篇幅希望能隨著刊物本身的發展逐漸擴大之外,其餘沒有多大的修正,仍將求文藝的綜合性的文學、美術、舞蹈、音樂、電影、攝影以及生活藝術方面作勻衡的刊載。同時,由於戰時生活轉緊關係,戰鬥性的文稿可能會加多一些。上一期的「論中共匪黨的文藝政策」、「史達林死後的蘇俄文藝傾向」以及即將刊載的「馬克斯主義與文藝」幾篇論文,都是中外名家的手筆,讀了可以增加對於匪情的瞭解。本期所登的「屍吻」小說,是一位記者去金門視察歸來後的寫實報導,使讀者看了,可以充分了解金門前線戰士的生活實情。這一類稿件,今後我們將會在容量的比重上酌予增加。

就編者的編輯經驗來說,目前有著一個可喜的跡象,覺得這是應該提出來告諸讀者的。那就是軍中文藝水準,經過這幾年來的薰陶培養,有著驚人的進步。本人在第二期編後漫談「我們的路」上曾經希望過,說我們不僅希望「文藝到軍中去」,而且希望「文藝能從軍中來」;單就本刊所載的文稿來說,其中就有好多篇都是「從軍中來」的作品。戰士投稿更見踴躍;無論小說,散文,詩歌都有。平日本刊在軍中的銷路,也佔著高額的百分比。這可看出軍人素質提高的成績來。我們相信這一進步的結果,日子一久,必可產生有「實生活」豐富內容的偉大成熟作品來,在文壇上開出絢麗的花朵。

在過去六期中,讀者定可以看出本刊所採用的文稿,不一定盡是名家手筆;有許多作品皆是新起作家寫的,這正代表本刊的態度。我們深信祇有盡力發掘新起人才,纔能有助於文藝的開拓工作。本刊的門永遠是開著,以這塊園土提供給大家,不論新人舊子,皆所歡迎──只有一個目標,以耕耘灌溉來培養自由中國文藝運動的發展。

最後一點,是編者對作者的要求,也可以說是我們對當前文藝作品應有的希望。文藝是多方面的,也遍及於每一生活方式的;因之,其所產生的作品,也應該屬於各部門的,不僅限於一種格型的。就本刊所收到的稿紙而言,最多的是文學部門,文學方面最多的又屬於小說,小說又皆以愛情為主體。奇怪得很,無論是名家或是新人,幾乎都局限於這一小天地之內。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畸形現象,而需要亟予改正的,美麗的花園,決不是一種一類的花木所能形築而成。文藝的氣象,亦復如此。所以我們為求自由中國文藝運動合理的正軌的發展,必須把這一畸形現象指出糾正過來。因此,本刊本身也希望作家方面能把寫作的領域擴大,同時還希望能把寫作的形式,多多加以變換。

臨了,對本刊過去半年期間的讀者和作者之愛護與協助,表示衷心的感謝;並切盼改為半月刊以後更能時時指教,多多合作。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