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鳳凰˙鄭秀婷

永遠青春的姑蘇姑娘—─艾雯

艾雯,一生創作頗豐,擅散文兼小說,也出版童話集,作品有《小樓春遲》、《漁港書簡》、《曇花開的晚上》、《艾雯自選集》、《倚風樓書簡》、《綴網集》等,她說「一切藝術永遠是聯繫著時代的。寫作不僅是獨抒性靈,表現一己的感情生活,更要從這時代人民大眾豐富的生活中去提煉;不僅是刻劃個人的希望和理想,更要反映這時代人類對明日的希望和思想。」她的作品正是這些想法的體現。

※命運乖桀的童年

艾雯,本名熊崑珍,1923年生於江蘇蘇州。江蘇歷代文風特盛,艾雯感染那份氣息,自小便具有江南兒女寧靜恬淡的性格。艾雯出生在書香世家,父親能書善畫且酷愛閱讀,七、八歲時小艾雯無意間發現父親的藏書,在一知半解下拿起章回小說、古典小說閱讀,耳濡目染之下她也耽迷於啃小說。艾雯自幼多病,上學時斷時續,母親又隔了十三年才幫她添了一個妹妹,童年生活的寂寞不言可喻,幸得閱讀的滋養和陪伴,也因此和文學解下不解之緣。

1937年全家隨父親到江西任職,不久中日戰爭爆發,故鄉淪陷,越二年,父親不幸病逝異鄉,她不得不輟學擔負起家庭生活重計。她找到一份圖書館管理員的工作,在那裡她得以博覽群書,吸收中外著名文學的精華,並且開始嘗試投稿,第一篇習作〈意外〉,應徵「江西婦女」徵文,得小說組第一名,爾後她便以部分獎金自印稿箋,取艾雯為筆名開始投稿,文章刊於贛州〈正氣日報〉、〈青年報〉、〈民國日報〉、〈東南日報〉等,在當時頗有名氣。女作家王琰如曾和她同一辦公室,在得知艾雯即熊崑珍,且自己作品與艾雯一同刊出時,欣喜若狂,即時和艾雯約定共同在文學園地上努力耕耘。1944年時艾雯避難上猶(山城),進上猶《凱報》工作,兼編副刊「大地」,並參與各報「發展東南文藝運動」,她響應寫了一些現實的文章,呼籲青年朋友要熱愛生命,熱愛國家,此時她已將寫作和生命融合在一起,她說:「我寫作,由於本身的責任在不住督促我;我寫作,由於良心的聲音在不住激勵我。」

因為戰亂,得以結識她的夫婿,兩人在那層巒疊嶂、不受戰火侵逼的「福」地舉行史無前例的婚禮,這一段記憶及當時緊急辦報的經歷最讓她難以忘懷。1949年避難來台後定居岡山,幸福的生活及虛弱的身體,使她成為一個現代隱者。人雖隱居,但其文章卻一點也不隱,她的作品不斷地出版,陪伴著時代青年的成長。

※辛勤拓墾文學園地的熊大姊

曾經有一本以諷刺著名的雜誌刊了一段小品,大意是:「女人從事寫作的結果:世上少了一個好的主婦,而多了一本壞書。」因為這個刺激,艾雯立下宏願:要做一個好的主婦,而且又要寫成一本好書。

由於受父親影響,艾雯自小便喜愛文藝,舊小說、新小說、兒童文學都是她案上常客。中學時,她曾一度享有國文老師賦予自擬作文的特權。由於早年失怙,童年的心靈是寂寞的,家庭的重擔及苦悶的心迫切需要宣洩的管道,她曾自言:「我將寫作當做一支舵,裝置在那葉在人生風濤中奮鬥向前的小舟。」

「生活是一種磨練,時代是一座大熔爐,經過考驗、錘鍊,從苦難奮鬥中成長,一支筆已是我希望的柱杖,幫助我走過那段艱辛崎嶇的人生道路。」艾雯如是說。她給自己訂立了崇高的寫作目標——以闡揚人性光輝、提高人的尊嚴為主,刻畫這時代人類堅苦卓絕的精神,並反映各階層形形色色的生活。而她也忠於自己的理想跟堅持,《生死盟》中的小人物都是刻苦、堅韌、擇善固執的形象;《小樓春遲》則是一本反黃色的小說集,裡頭寫的人物都是忠於理想,不被利益誘惑、與生活搏鬥的人,她出版這本書批評當時黃色書刊充斥的現象,以及為短暫利益而出版不當書籍的人。

她曾獲得第54、67年度的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1955年青年寫作協會曾舉辦一次「全國青年最喜閱讀的作品及作家」的測驗,艾雯的作品《青春篇》以最高票當選。當時中學生上課不專心,在桌子底下偷看艾雯的散文,老師們偶而默許這樣的行為,因為艾雯的作品既健康又砥礪人,她文章往往創造光明的意境,為易受誘惑的中學生指引正途,傳達積極的人生觀。例如她的名言——生活,為的是征服它!

艾雯作品出版數量及其受歡迎程度,證明她理想的完成: 既是一個好的文藝工作者,更是一個賢妻良母,也因此博得文壇「大姊」的尊稱。張漱函稱讚其作品風格,認為她敏銳的觀察力與感受性,「使得任何不為人所注意的平凡事物或人物,一遇上了她,便彷彿種子在肥沃的土壤上,總會吸收了去,生根發芽,由她那支鋒利的筆培植出美麗動人的果實來。」

艾雯十分好客,家中總是聚集三兩文友。她也喜歡過半隱居的生活,鮮少離開家門,恬淡自適好不快樂。在家中她默默寫作,譜出一曲又一曲的人生樂章,鼓勵無數被生活打敗、鼓不起勇氣向生活還擊的人。1953年艾雯與夫婿住岡山空軍眷村時,即出版她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生死盟》。熊大姊不但自己寫作不懈,對於空軍眷村太太們,因深知軍眷獨處空閨的寂寞,且寂寞使人多想,便鼓勵大家將情感訴諸文字,為自己建立一個正確的生活目標,因此也鼓勵出不少好文章。

艾雯的文學創作,以小說和散文為中心。早期小說最多,橫跨五○到六○年代,除了大量發表在各文藝雜誌上,結集成冊的有《生死盟》、《魔鬼的契約》、《夫婦們》、《霧之谷》、《一家春》、《與君同在》、《池蓮》、《弟弟的婚禮》等八本,六0年代至今,艾雯作品以散文為主,且持續不懈,從最早的《青春篇》到最近的《花韻》,約三十本,數量豐富。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自覺是蘇州人的緣故,也為了懷念蘇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山靈水秀、人文薈萃的名句,來到台灣之後,艾雯喜歡自己動手栽種花草,是文藝圈裡有名的「綠手指」。她認為種植可以直接參與另一種生命的繁衍和成長,感受自然生命綿延不絕的奇妙,由植物之中可以得到生存的啟示和心靈的喚醒。例如她認為高風亮節的修竹,最可以代表她身穿長袍、清靜瀟灑、個性耿直淡泊的父親。藉著花草,她不僅懷念父親,也記憶起童年成長的蘇州。張秀亞說過:「如果拿艾雯的『綠窗』──窗模上爬滿了裊裊的珊瑚藤──和我那嵌著藍天、飄著白雲的『北窗』相比,她的更多了一分濃濃的畫意。」

張秀亞也曾讚美艾雯的作品融合了抒情的美與哲理的深思:「作家而外,艾雯堪稱得起是一位藝術家,在她的心上棲息著美與真,以及孩童般的純摯。……作品則是擷自她心裡的一隅,帶著她純真的感情與深沉的哲思。」歸人也稱讚艾雯的散文是早年的謝婉瑩和凌淑華的化合者,詠物寄情,闡發哲理,將哲理化入生活之中。

2003年她出版《花韻》,以優美的文字,搭配插畫,細細描繪出草木的形姿,原本極為平常的事物,到了她的筆下,卻一個個都活了過來。對花草的耐心及豐富的生活經歷,以及關懷萬物的那份愛心,都是支持她永遠青春的原動力。

【延伸閱讀】

  1. 《青春篇》,台北爾雅出版社,1987年。
  2. 《曇花開的晚上》,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5年。
  3. 陳玲珍:〈最愛是蘇州——艾雯女士訪問記〉,《文學時代》第11期,1983年1月,頁95-104。
  4. 鍾麗慧:〈永遠的「青春篇」——艾雯〉,《文藝月刊》第188期,1985年2月,全文亦刊於《織錦的手》頁31-45。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