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華苓相關研究資料目錄
一、碩士論文
(1)蔡淑芬:
〈解嚴前後台灣女性作家的吶喊和救贖─以郭良蕙、聶華苓、李昂、平路作品為例〉,林瑞明指導,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2003年7月16日。
※有電子檔可下載
(2)唐玉純:
〈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以「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中心〉,
陳芳明指導,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4年。
(3) 朱嘉雯:〈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康來新/李瑞騰指導,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年7月9日。
(1)論文名稱:解嚴前後台灣女性作家的吶喊和救贖─以郭良蕙、聶華苓、李昂、平路作品為例
研 究 生:蔡淑芬
學 年 度:91
指導教授:林瑞明
論文頁數:208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摘要】
本論文主要是透過文學的形式、文學書寫的取徑,了解外在環境對文學的影響。試圖從比較白色恐怖餘威籠罩下的60年代與解嚴後百家爭鳴的80年代了解女性書寫或女性議題,是如何隨著時代有著什麼樣的波動或轉折的。選擇郭良蕙的《心鎖》與聶華苓的《桑青與桃紅》是因為此兩部書在當時皆遭遇到代表「政治正確」的黨政軍保守勢力的圍剿和壓抑,在討論『事件』的過程,即可作為解釋「威權體制」壓抑文化表述空間的象徵,進一步理解個人際遇、作家想像世界及其所處社會環境的互動關係。而解嚴後,文學所不能觸碰的禁地也順勢被解放開來,選擇李昂與平路來作比較是因為在文風方面有一定的聲譽,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且其小說敘述都能描述一定的主題。例:身體、情慾和家國想像。而這與解嚴前郭良蕙與聶華苓又有某種程度上的契合(寫作主題)。
論文分成三部份討論:一是針對60年代郭良蕙《心鎖》和聶華苓《桑青與桃紅》現象,進行社會文化分析並探討兩位作家的吶喊及其救贖的訴求。二是對80年代李昂與平路作敘述主題,並分析她們的不平和解救的辦法。三則針對四位女性作家的作品,進行比較分析,比對解嚴前後女性作家的差異。
第一章為緒論。
第二章
討論1962年1月4日郭良蕙在《徵信新聞》連載《心鎖》於6月19日連載完畢。未幾,引起軒然大波婦女寫作協會開除郭良蕙會籍,1962年11月向內政部檢舉,1963遭查禁。隨後中國文藝協會認為觸犯協會第三條「晦淫敗德」,決定開除會籍,青年寫作協會亦是。直至1988解禁。對郭良蕙撻伐最具影響力的為蘇雪林與謝冰瑩。蘇雪林與謝冰瑩的發聲是否代表著「場域」「位置」的力量,影響相關單位下令禁書?原應是反對舊包袱的新女性,何以是打壓她的最大來源?而郭良蕙的美貌似乎也成了謝冰瑩攻訐的對舊包袱的新女性,何以是打壓她的最大來源?而郭良蕙的美貌似乎也成了謝冰瑩攻訐的對象。在本章有文壇兩面評價的討論。
第三章
聶華苓透過《桑青與桃紅》深刻地比喻了現代中國極端悲慘複雜的命運,作者並不僅僅要表現中國人的流亡心情,更將焦點集中於審視女性自身,在時代及政治環境的壓迫下,一個中國女人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批判反省了政治環境,傳統價值與工業文明加諸於女性身體的種種迫害。
第四章
討論郭良蕙與聶華苓皆出生於20年代;崛起於50年代;受高等教育,出生於藝文氣息濃厚家庭環境並於戰後為躲避共產黨政權而搬遷來台的大陸籍作家,成為流亡他鄉的身份,為在國家文藝政策的介入、主導了文化主流趨勢的時代下比較其文學的異同。
第五章
則針對解嚴後,李昂與平路兩位女性現代作家選擇歷史人物進行小說化的傳記描述,李昂的《自傳?U小說》與平路的《行道天涯》,就故事的字義上來看,或是屬於「私的領域」層面,但其所影射與轉置的時代意義卻又涉及「公的領域」範疇,都在重建當時的政治社會歷史,亦即兩者都兼含了「私人情慾」與「政治關懷」的內涵。兩位作家在筆法上的同中異處,則在於對小說中女主角的結局安排,《自傳?U小說》中的謝雪紅,對生命的堅持與無悔;《行道天涯》中的宋慶齡則對生命歷程中的情愛抉擇的正確性有所猶豫,甚或後悔。
第六章
針對解嚴前後,從「身體觀」與「母國情節」去比較。
第七章結論
解嚴前的郭良蕙、聶華苓與解嚴後的李昂、平路,其實都在探索類似的時代文化核心:性和政治。
(2)論文名稱:
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以「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中心
研 究 生:唐玉純
學 年 度:92
指導教授:陳芳明
論文頁數:253
校院名稱: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摘要】
本篇論文試圖以反共時期「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中心,探究女性在反共時期如何逸出官方政策,開拓出屬於女性獨特書寫的文學領域。第二章從文學、性別、政治與歷史各方考察交互分析,以期在「男性統治」的概念下論述文學場域的實況與女作家在附屬的身分下「發聲」的「空間」,探究女作家在「反共抗俄」戰?場域書寫的性別權力意義。第三章以第一本女性小說專集《海燕集》為中心,從接受美學與傳播的概念論述女作家探究,並兼論林海音與聶華苓在女性文學場域的開拓與貢獻。第四章將透過阿圖塞「徵候閱讀」的方法,以女性性別的視域檢視「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的集體創作《婦女創作集》的小說文本,將被男權視域掩蓋的東西揭示出來,「看見」必然的不出現存在於女作家文本中。第五章從延續五四女性自覺的「逆女」典型,論述女性離開大中國之後,旅遷到台灣,這一段旅程走出了那拉式的困境,女性出走之後在台灣找到了「出路」。並以吳爾芙「不假鬚眉」的肯定,支持女性書寫的特殊風格與差異,以童真、林海音、張漱菡等女作家的文本檢視「瑣屑化私情化」,「小敘述」的敘事正是女性書寫生命的策略。再以女作家首次「在台」發表的二本散文集鍾梅音的《冷泉心影》、和張漱菡的《風城畫》,分析女性作家「家台灣」的在地化書寫。「異地新故鄉」書寫童真與張漱菡等女作家從女性意識的展現,到落地生根的故鄉的認同都表現出逸出官方思考的範疇。此外,在女作家被動員的「婦協」的社群活動之下,女性藉此走出生活的「小圈圈」進入原屬於男性的領域,女性開拓了生活的視野,為書寫挹注了資源與能量。而在林海音家開始的女作家「慶生會」,則成了女作家情感交流聯繫,彼此扶持關懷的小眾社群,也引領了小女生們進入文學的領域。第六章綜論做結。
(3)論文名稱: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研 究 生:朱嘉雯
學 年 度:90
指導教授:康來新/李瑞騰指導
論文頁數:221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大綱】
第一章緒論:向逝去的新紀元致意
第一節研究動機
第二節研究目的
第三節研究界說
第二章文壇戰將---蘇雪林(1899~1999)
第一節風起雲湧的五四運動
第二節中國新文學史上的唐吉訶德
第三節渡海來台與擁胡行動
第四節五四薪傳
第五節堅持科學與民主的渡海書寫
第三章沙場女兵---謝冰瑩(1906~2000)
第一節五四第二代女作家的堅強與溫柔
第二節戰爭的藝術
第三節少女日記
第四章果園藝語---沉櫻(1907~1998)
第一節沉櫻與「五四」後十年的婦女自由
第二節「知識階級的自由人」及「第三種文學」
第三節苗栗果園食記趣
第四節辭離中尋求褚威格
第五章亂離娜拉---孟瑤(1919~2000)
第一節逃家與離鄉--娜拉精神的實踐
第二節女性烏托邦在台灣的實現
第三節「家的雙重認同」
第六章北窗譯事---張秀亞(1919~2001)
第一節一場靈魂的探險--吳爾芙的精神獨立與自由
第二節留連文字與微物書寫
第三節女女相繫與古今互文
第四節五四文學雅聚於書齋
第七章漢有游女---聶華苓(1925~)
第一節胡適與雷震的自由論說
第二節聶華苓的離散書寫
第三節「她」的離散路線--抵台與赴美
第八章結論:書寫是一種自由的救贖
第一節勇者中的勇者
第二節女性的遷移與文學表現
第三節屬於「她」的亂離書寫
參考書目
附錄一也是渡海:閨秀遺音--黃金川(1907~1990)
第一節渡海留學與探兄
第二節三台才女與五四文人的因緣
第三節亡國之痛
第四節不甘雌伏
第五節姊妹情誼
附錄二研究對象參考書目一覽表
評論目錄
生平資料
自述
聶華苓--關於改編《桑青與桃紅》文匯月刊--4期
聶華苓--浪子的悲歌─中篇小說《桑青與桃紅》前言--花城 6期--1980
聶華苓、張葆辛--聶華苓二三事--台灣軼事〈跋〉北京版--1980.03
保爾安格爾作、聶華苓譯--又回台灣--中國時報--18版--1988.05.01
聶華苓--臨別依依:台北印象--中國時報--18版--1988.05.23
聶華苓--桑青與桃紅流放小記--中國時報--18版--1988.08.22
聶華苓--永遠活在安格爾家園--聯合報--25版--1991.03.27
聶華苓--苓子是我嗎?--聯合報--6版1961.12.20
聶華--聶華苓懷念梁實秋先生--最美麗的顏色--2001.01
他述
殷允芃--雪中旅人--中國人的光輝--頁23-24--1971.06
陶然--•名作家•IWP主持人•聶華苓• 芒種--4期--1980
高纓--和聶華苓、安格爾相處的日子--新觀察--2期--1980
何達--在聶華苓家裡--芙蓉--2期--1980
黎明--保爾•安格爾和聶華苓夫婦在文學講習所--青春--2期--1980
寶慈--聶華苓「國際寫作計畫」、中國周末--光明日報--1980.04.11
吳其琅--金橋─記聶華苓夫婦訪德--羊城晚報--1980.04.18
蕭乾--湖北人聶華苓--人民日報--1980.04.19
彥火--海外華裔作家掠影:聶華苓的故事--中報--37期--1983.02
古蒙仁--愛荷華:台灣少壯作家的夢土--自立晚報--10版--1985.06.19
美齡--聶華苓水繞千山--自立晚報--10版--1985.11.13
傅建中--左右不討好的聶華苓--中國時報--2版--1988.05.01
(*)--詩人的午後溫馨的離情--民生報--9版--1988.05.08
姜玉鳳-聶華苓重溫鄉情感受多--民生報--9版--1988.05.08
葉振富--聶華苓--中國時報--27版--1990.06.09
王潤華--踏著秋葉探訪--聯合報--37版--1997.01.04
陳文芬--聶華苓走出黑名單的憂鬱--中國時報--23版--1998.01.09
羊憶玫--聶華苓以智慧透析人性,以深情欣賞人生--中華日報--16版--1998.01.22
(*)--我是一棵樹-記美籍華人作家聶華苓--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07.11
蔣韻--小城愛荷華--印刻文學生活誌8期--2004.04--頁176~179
訪談、對談
(*)--聶華苓女士訪問記--幼獅文藝--25卷6〈156期〉--頁23-24
(*)--夏夜訪聶華苓一家--舞蹈--4期--1980
(*)--對談:聶華苓和非洲作家談小說創作--明報月刊--18卷9期1983.09--頁23-24
比德•乃才瑞士、聶華苓(林克記錄)--聶華苓與非洲作家談「桑青與桃紅」〈上〉明報--216期
1984.01頁102-105
比德•乃才瑞士、聶華苓(林克記錄) 聶華苓與非洲作家談「桑青與桃紅」〈下〉明報--217期
1984.01頁88-91
楊青矗--不是故鄉的故鄉:訪保羅•安格爾和聶華苓--自立晚報--2版--1988.05.01
焦桐--活過三輩子:回台前夕越洋訪聶華苓 中國時報--18版--1988.05.01
李怡--美國的中國作家之旅─訪退休前的作家聶華苓--中國時報--18版--1988.05.02
廖玉蕙--逃與困--打開作家的瓶中稿-再訪捕蝶人--2004--頁51-67
公仲--愛荷華的鹿園小語--訪聶華苓有感--文訊月刊--2004.06--頁8-10
作品評論
綜論
葉維廉--突出一瞬的蛻變裡:側論聶華苓--中國現代作家論--1976.10--頁343-366
王晉民--論聶華苓的創作--文學評論--6期--1981
高纓--談聶華苓的三部小說--文匯增刊--4期--1981
陸士清、王錦國--試論聶華苓創作思想的發展--台灣文學新論--1982.06--頁174-184
黃麗萍--矛盾中的再生─聽聶華苓談「華文文藝與世界文藝」星洲日報--15版--1983.01.17
古劍--聶華苓的中國情意結─關於大陸、台灣香港文學的對話--台港文學選刊--3期--1986
張荔--回頭浪子的史詩─談聶華苓三部小說藝術探索的開放過程--吉林師院學報--1期--1987
白少帆、王玉斌--聶華苓--現代台灣文學史—1987--頁347-371
葉石濤--談聶華苓的小說和散文--走向台灣文學--1990.03--頁194-196
葉振富--聶華苓--中國時報--27版--1990.06.09
黃重添--故園在他們夢裡重現--台灣長篇小說論—1992--頁127-140
古繼堂--唱「浪子」悲歌的聶華苓--台灣新文學概觀--1992.03--頁128-142
陳賢茂--聶華苓的小說--海外華文文學史--1993--頁603-618
劉登翰等編--聶華苓的小說創作--台灣文學史〈下〉1993--頁256-264
王晉民--聶華苓的小說--台灣當代文學史1994--頁179-211
盛英--聶華苓及其文學創作--二十世紀女性文學史1995--頁1046-1050
分論
單行本作品
小說
《翡翠貓》
彭歌--短篇小說的深度與廣度─聶華苓女士短篇小說「翡翠貓」書後--文學雜誌--6卷2期 1959.04.20
--頁26-32
王敬義--評介「翡翠貓」大學生活--5卷15期--1959.12--頁35-36
《一朵小白花》
葉維廉--序聶華苓的「一朵小白花」現代文學--17卷4期--頁54-63
徐訏--序聶華苓的「一朵小白花」文星--12卷5期--1963.09--頁56-57
(*)--細節描寫的魅力─讀《一朵小白花》台港文學觀察--頁186-192
《失去的金鈴子》
向陽--洶湧者的噴泉:讀聶華苓小說「失去的金鈴子」自立晚報--10版--1987/4/24-1987/4/26
周素鳳--苦澀的成長:細讀「失去的金鈴子」台北技術學院學報--28卷1期1995.03--頁533-569
《桑青與桃紅》
陸士清--論桑青〈桃紅〉台灣文學新論--1993.06--頁--185-197
李雨紅--桑青與桃紅--台港小說鑑賞辭典—1994--頁137-139
徐國倫、王春榮 聶華苓的《桑青與桃紅》二十世紀中國兩岸文學史1994--頁214-219
白先勇--世紀性的漂泊者─重讀《桑青與桃紅》第六隻手指1995 頁215-223
楊明--聶華苓《桑青與桃紅》─七O年代被副刊腰斬的小說--文訊〈別冊〉146期1997
頁32-33
陳克華--《桑青與桃紅》一點靈明與八方非議--中央日報21版1997.08.20
周素鳳--分裂與轉變:「桑青與桃紅」中的雙面夏娃--台北技術學院學報--30卷2期1997.09
頁351-382
梁一萍--女性/地圖/帝國:聶華苓、綢仔絲、玳咪圖文跨界--中外文學--317期1998.10--頁63-98
郭淑雅--「喪」青與「逃」紅?試論聶華苓「桑青與桃紅」/國族認同--文學台灣--32期1999.10--頁252-275
陳佳〈女+文〉論「桑青與桃紅」中的女性意識與歷史書寫--中文研究學報--3期--2000.06頁147-163
曾珍珍--〈桑青與桃紅〉:七十年代前衛女性身體書寫--文學台灣--37期2001.01--頁63-68
曾珍珍--《桑青與桃紅》導讀--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2001.07--頁219-224
周立民記錄整理--白先勇聶華苓互評小說--明報月刊--427期--2001.07--頁45-46
聶華苓主講、周立民記錄整理--小說的實與虛─以「桑青與桃紅」為例--明報月刊--427期2001.07
頁43-45
林翠真--女性主義的離散美學閱讀─以《桑青與桃紅》為考察對象 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05--頁427-446
張雪媃--流-聶華苓筆下的中國歷史長河--世界文學-跨文化與比較文學--2003.12頁179-201
黃儀冠--鄉關何處--論「桑青與桃紅」的陰性書寫與離散文化--政大中文學報--2004.6頁269-301
單篇
歸人--從「與君同在」談小說--婦友--13卷15期—1963--頁--1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