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鳳凰˙鄭秀婷

會寫書的姥姥與歷久彌新的作家——潘人木

人、木合起來是「休」字,有人認為取這個筆名就「休想出頭」了,但潘人木認為「休」字也有快樂的意思,而且她希望能與大家「休戚與共」,果不其然,潘人木的小說陪伴讀者至今,她注入最多心血的兒童文學,也持續發表出版,絲毫不因年齡的限制而失去她的童心,就如她所言:「好文章不舊不老,有如醇酒,越陳越香。」

※與文學創作的不解之緣

潘人木,1919年生於遼寧省瀋陽市,原名潘佛彬,筆名潘人木乃是取佛彬的偏旁得之。在那個民風保守的時代,潘人木幸而生長在一個作風開明的家庭,她短髮、天足,小學時還站在台上演講由父親擬稿的「纏足之苦」,講得頭頭是道。由於是家中長女,潘人木比同年齡的孩子早熟懂事,有時弟弟因為任性而哭鬧,做姊姊的她就常被母親誤會而遭到責罵,委屈的她就學古時的人告官那樣,將事情原委利用暗喻的方式寫在狀紙上,向父親申訴,通常也會得到滿意的回應,這一寫竟也寫出興趣來,奠定她日後作文用詞通順、善用譬喻的基礎。生於新舊文學交替的年代,潘人木幸運地能靈活運用文言文與白話文,這需歸功於父親的支持。她用文言文寫狀紙,並且遍讀家中新舊文學書籍,父親知道她喜歡閱讀,總是到處借書以解她閱讀的渴望,既使是風雪交加的夜裡,為了一本新書,父女倆仍不辭辛苦地踏著積雪到朋友家中借書,由此可見潘人木對閱讀的執著與熱愛。

不安定的時代,連年戰火不斷,潘人木的求學也很不平靜,初一親歷九一八事變,高中畢業又遇七七事變,勝利後又經國共內戰。但學業一直未輟,數學與物理十分拿手的她原本以清華大學物理系為第一志願,可惜因七七事變倉皇逃難,沒有攜帶太多書籍,最後選擇考文科,1942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潘人木大學時期開始正式寫文章參加徵文比賽,也獲得不錯的名次,但是促使她寫作的動機卻是口袋缺錢零花。日後會持續文學創作則是基於一股特殊的使命感,八年抗戰期間她與家人分散,彼此不知生死安危,但母親有次去市場買花生米,意外發現包裝花生的紙是潘人木離家前,在北平讀書時學校留成績的作文紙,而紙上署名的便是「潘佛彬」,家人認為這是神明暗中送信息給他們,安慰因戰亂而失聯的他們。這件事給潘人木很大的感觸,因此也將寫文章這件事看的很嚴肅。

※漣漪哀樂,馬蘭如夢,潘人木的四部小說

大學畢業後潘人木進入重慶海關總署工作,一年後與任職中央銀行的黨恩來先生結婚,恰巧中央銀行欲在新疆開設新分行,需要有經驗的職員前往開墾,嚮往邊地風情的潘人木得知後,便慫恿先生前往新疆分行任職,於是舉家遷往新疆,在迪化居住了兩年多的時間。居住在新疆的潘人木並沒有因邊地悠閒的生活而荒廢了她的筆,這段時間她以新疆為背景寫了〈妮娜、妮娜〉、〈烏魯木齊之憶〉等多篇短篇小說,但是對創作出書不積極的她並沒有打算出版這些小說,一直遲至1981年經林海音女士再三催促,潘女士才慢條斯理地將1953年至1967年寫作的17篇短篇小說集結成《哀樂小天地》一書,並親自校對、修改,由此透露出潘女士對於書籍出版的慎重。邱秀芷將此書分為以新疆為背景、以大陸某些小城小鎮為背景、在台灣以公教人員為背景的三類,潘女士以輕鬆的筆法,細膩的描寫刻劃各年齡層女性心理,極富趣味又耐人尋味,林海音說:「文筆幽默機智是她為文的特色。讓人一口氣兒讀下去,痛快淋漓,掩卷回味,還會啞然失笑。」

1949年潘人木隨國府避戰來台,在反共的愛國情懷之下寫了《漣漪表妹》一書(1952年出版),並獲得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第一獎,該書與紀剛《滾滾遼河》、王藍《藍與黑》、徐鍾珮《餘音》並列四大抗戰小說,然而書中並沒有一字批評共產黨,作者僅如實地將女主角白漣漪一生悲慘的遭遇寫下來,特別著力於人性的刻劃,沒有善惡的評價,讓讀者自行判斷孰是孰非,故事中充滿緊張、鬥智、詼諧和深深的感慨,行文順暢清新,不似一般制式的反共小說,文獎會負責人張道藩先生說:「這部長篇…描敘的筆鋒,如精鍊醫師手中的解剖刀,在悠閒不迫之中處處見到細膩和敏捷。行文如一脈清泉,流過花草繽紛的巖壑,淙淙汨汨,一步一個新天地,一轉一個新境界。」難怪在經過半個世紀之後,多數的反共文學早已被時代淘汰,沒入歷史的洪流之中,而《漣漪表妹》卻獲爾雅出版社的青睞,於2001年改版重印,讓莘莘學子有此機緣可以拜讀。潘人木的小說創作僅《如夢記》、《蓮漪表妹》、《哀樂小天地》、《馬蘭的故事》四部,量少卻質精,除《哀樂小天地》外都獲得文獎會大獎。

※筆的兩端:創作與編書左右開弓

潘人木的筆一端是創作,另一端是編書,1965年至1981年她任職於台灣省教育廳兒童讀物編纂小組編輯、總編輯,主編《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百科全書》及數百冊兒童讀物,也自行創作各種兒童讀物,於推動兒童文學不遺餘力,1995年獲女作家協會資深編輯獎,2000年獲頒楊喚兒童文學獎特殊貢獻獎。退職後又替台英社主編(Child Craft)《世界親子圖書館》翻譯十六巨冊,其中《愛蜜莉》一書於1996年獲第一屆小太陽獎最佳翻譯獎,1999年又獲亞洲第五屆兒童文學大會台灣地區最佳翻譯獎,獲獎無數,難怪作家劉枋忍不住稱她為「獲獎專家」。對於兒童文學的編輯及創作,潘人木以一顆嚴謹的心看待之,從來不敢輕忽怠慢,兒童是未來的棟梁,一位曾經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編寫兒童讀物的孟羅李夫來台演講時曾說:「看一個國家的兒童讀物出版情形,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未來。」因此一本好的兒童讀物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每次編書時潘人木總要親自看過每一篇文章,並刪除其中不合宜的文句,或者改寫不恰當的劇情,她要求文章用字要高雅,要合邏輯、文法,文字又乾乾淨淨,如此一來,小孩在讀這套書的時候,便能在潛移默化之中吸收文字的美,她認為「有怎樣的讀者,便有怎樣的書籍」,對於編書嚴格的把關,她自言:「自覺渾身長著長長的觸角,四個不同用途的大眼睛,手裡拿著一隻大筆,一個放大鏡,把守讀物的大門,不准在內容上、形式上、文字上有不良影響的稿件進入。」她認真的態度為自己贏得「潘先生」的敬稱,編輯部的同仁們不管男女老少,對潘女士認真執著的行事風格都感到十分敬重,兒童文學作家林武憲先生也尊稱她為兒童文學的「掌門人」;林海音女士見她如此拼命,也忍不住讚美:「這套書雖不是她一個人的功勞,但她擺下去的心血最多。潘人木是這樣一種人,工作認真,不求名利,真正的名士派。」

潘人木平時最喜歡臥讀,總是拿著一本書、一盤零食就進入書中世界,渾然忘我,她也參加婦女寫作協會,但卻甚少出席,比起外面的繁華世界,她更享受寧靜的生活,澹泊名利,不居功也不貪圖名聲,將編兒童書歸功於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1987年黨恩來先生於談天中悄然去世,痛失愛侶的潘女士強忍著悲傷,將心力投入《馬蘭的故事》的修改,以及後來童書的創作。潘女士是個左撇子,但是右手也能寫,左右開弓就像她筆的兩端一樣,一手寫小說,一手編書、寫兒童文學,她對小說及兒童文學的努力和用心獲得文壇的肯定,於2003年獲頒五四文學貢獻獎,可說是實至名歸。

潘人木於2005年11月3日下午二時因肺癌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年87歲。

【延伸閱讀】

  1. 鐘麗慧:〈「漣漪表妹」——潘人木〉,收錄於《織錦的手:女作家素描》,九歌出版社,1987年,P165-177。
  2. 洪曉菁:〈兒童文學的長青樹——潘人木專訪〉,收錄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工作者訪問稿》,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P28-52。
  3. 王德威:〈漣漪表妹——兼論三○到五○年代的政治小說〉,收錄於《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麥田出版社,1993年6月1日,P71-93。
  4. 《馬蘭的故事》,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7年。
  5. 《漣漪表妹》,台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4月20日。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