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鳳凰˙鄭秀婷

與病魔抗爭的寫實能手—─鍾梅音

鍾梅音一生都在與死神、病魔搏鬥,然而這並不使她有藉口慵懶地過日子,她反而竭盡己能不斷地創作,燃燒生命珍貴的每一刻,膾炙人口的《海天遊蹤》便是對她最好的回饋,她書中透露出幽默、堅毅的人生觀則是對讀者的最佳勉勵。

※崎嶇不平的求學之路

鍾梅音,1922年12月28日生於北平,父親是福建上杭人。鍾父為西南長官公署軍法處長,但是頗富文采,著有《虛園詩存》,而鍾梅音的外祖邱澥山,別號潛廬主人,是南社詩友。在這兩位長者的薰陶之下,沒有接受完整大學教育的鍾梅音依然奠定了良好的寫作及藝術根柢。三歲時,一場意外的小感冒卻因誤診而轉為支氣管炎,最後成了其終生所苦的喘病,身體不好的她就學時輟時續,因此雖然她考上貴族化的南京私立中華女子學校,父母卻不願意進行這「奢侈的投資」,堅持讓她就讀市立漢西門小學。

小學畢業後鍾梅音以南京市會考第二名的資格保送中央大學實驗中學,但是體弱多病的她,身體承受不了繁重的課業,一個學期後喘病復發,只好休學回家休養。隨後即發生七七事變,全家因避難而離開南京,鍾梅音隨堂兄遷居漢口,並以同等學力考上湖北藝專,卻因為武漢大撤退而未能進入湖北藝專就讀,再避難廣西。1939年鍾梅音又考上廣西大學文法學院法律系,雖然藝術才是她的興趣所在,但她還是順從父親的要求選擇法律就讀,正準備開始夢寐以求的讀書生涯時,她認識了任職於第五軍的工程師余伯祺先生,兩人旋即訂婚,並於1942年結婚,定居雲南,坎坷的求學之路上,鍾梅音終究沒有拿到學位。

※文學路上的特殊經歷

1948年鍾梅音舉家遷往台灣,定居蘇澳,因離鄉背井的思鄉情愁,又眼見蘇澳的風光明媚,於是鍾梅音提起筆來開始寫作,1949年於《中央日報》副刊發表第一篇散文〈雞的故事〉,並於隔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冷泉心影》,此書收錄約三十篇散文,內容則以懷鄉憶舊、鄉居閒情、家庭生活為主,是雋雅怡人的小品文。回想起寫作的緣起,鍾梅音自言她幼年常為母親及外祖母代筆寫信,母親不會寫字,卻會讀,她總是要年幼的鍾梅音在信中表達一般兒童很難理解之事,因此一封信常要改個三、四次;而外祖母雖目不識丁,但她要求鍾梅音信寫完之後需一字不漏地念給她聽,修改至她認為滿意為止。她們兩位要鍾梅音轉達的都是極為複雜的事情,這迫使鍾梅音思想早熟,也間接磨練出她的表達能力,奠定後來寫作的基礎。1956年她主編《婦友》月刊,做事認真的她一向認文不認人,堅持刊登好文章,而不是只刊登有名氣的作家的文章,因此她還開罪了一位女作家。

來台後的鍾梅音為了完成藝術的夢,她開始學畫,晚年並且在加州洛杉磯藝術學院舉行個人畫展;送女兒去學鋼琴之餘,她也培養自己欣賞音樂的能力,1958年她受青年寫作協會的邀請到金門勞軍,恰巧遇上823砲戰再度開火,回台後她深感國軍的英勇,便將此行經驗寫成「金門頌」混聲大合唱曲的歌詞,隔年訪馬祖,並與俞南屏先生合寫「不朽的八二三」合唱曲歌詞,充分發揮她藝術方面的才華。1963年她主持台視藝文夜談,是第一位主持電視節目的女作家,備受讚譽,忙碌的她兼顧事業與家庭,並且從沒放棄她最愛的散文創作,至此她已有《母親的憶念》、《海濱隨筆》、《小樓聽雨集》、《塞上行》…等七部散文作品問世,及一部短篇小說集《遲開的茉莉》,這也是她唯一一本小說創作。

※旅遊文學的先鋒

1964年6月,隨夫婿業務旅行出國,恰好環遊世界80天,遊歷亞、歐、美等13個國家,在25個城市停留,回台後她將旅遊的所見所聞所感寫成遊記,先在《中央日報》副刊連載,後來集結成書自資出版《海天遊蹤》二冊,受到熱烈的迴響,總共再版16次,被譽為「最完美的遊記」,並獲得1966年嘉新文藝著作獎。此書不僅記遊,於瀏覽美景之際,鍾梅音看到了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興衰、民族性,並以之對比台灣,指出社會及教育的問題,思考國家發展停滯不前的原因,在書中寄寓深刻的體悟與高尚的民族情操,文藝評論家趙滋蕃先生稱讚:「放眼世界,心存故國;活的地球,活的縮影。」晚年接受訪問時,鍾女士笑著說她跟許多讀者一樣,有一個時候只喜歡《海天遊蹤》。張瑞芬則指出此書為鍾梅音散文寫作的轉折期與分水嶺,前期的寫作以小品文為主,題材多以鄉居情趣、家庭瑣事為主,一件細小的事情,一個平凡的風景,在她筆下竟也活了起來;也有寫給兒女的信,真情流露,將做母親的心情與對兒女的期望做最細微的描寫,偶論時事卻又正氣盎然,此時期的風格並無一致,有自然流露的抒情文章,也有正氣磅礡的說理議論;後期筆觸較為成熟圓渾,寓情理於幽默詼諧之中。張瑞芬評論:「前者樸拙天成,是初執筆時的『熱情盲目』;後者是遷居台北寫專欄練就的深刻筆力。」

鍾梅音創作力旺盛,絲毫不因喘病而放棄了筆耕的理念,集結專欄文章與藝術欣賞等四十篇文章出版《摘星文選》,自言在氣喘病中掙扎與奮鬥的過程,猶如寫作,都是「向痛苦索取代價」。後又出版《我只追求一個圓》,此書有遊記、回憶、隨筆、時事評論、藝術欣賞等,難得的是鍾梅音第一次自我剖析,析論自己寫作時的經驗與心境,並特別指出《中央日報》副刊對作品品質嚴格的要求,是如何促使她不斷在寫作上自我要求與成長,其中〈禮帽下的兔子〉一文可說是鍾梅音對散文理論的分析,以及她奉之為規臬的寫作態度及方法。1968年出版由女兒日記改編而成的兒童文學《我從白象王國來》,內容描述泰國的風土人情、古蹟、產物,因丈夫工作關係,1969年移居泰國曼谷,仍持續寫作,並將中央副刊專欄「蘭苑隨筆」集結為《蘭苑隨筆》。後又移民新加坡,並重遊歐、美兩洲,將旅遊兩個月的感想出版遊記《旅人的故事》,這本書寫人事重於寫景物,搭配所旅遊的城市而有愛迪生、莎士比亞、貝多芬等偉大人物的介紹,或者歷史與動植物的介紹,可見鍾梅音人文素養的深度與知識涉獵的廣度。1977年移民美國洛杉磯。

※病吾病以及人之病

鍾梅音一生與喘病奮鬥,多次從死神手中溜走,但是仍不幸於1979年罹患巴金森症,行動逐漸遲緩不便的她並不因此氣餒,於1980年出版第19本散文集《天堂歲月》,此書以〈裹傷而戰〉為序文,足見鍾梅音對文學的執著以及與病魔抗爭的勇氣。1982年因病情惡化回台大醫院接受治療,是年底因想念家人又返回美國,隔年又返台治療,並住進在醫院相識的特別護士樓美美家中療養,此時鍾梅音已無法提筆寫字,說話也漸趨無力,但是仍由她口述,余伯祺先生代筆完成〈何處是歸程〉一文,發表於美國《世界日報》,這是她最後一篇散文。一生與病魔抗爭的她發揮「病吾病以及人之病」的精神,由先生代為籌建慈光療養中心,希望能照顧那些為病所苦的人,1984年鍾梅音病逝林口長庚醫院,得年63歲。張瑞芬認為鍾梅音開啟了台灣女性旅遊散文的先聲,並且在那個男作家只寫反共懷鄉文學的年代,她率先立腳台灣,書寫台灣的在地感情,勇於尋找自己的定位,相當值得肯定。

【延伸閱讀】

  1. 鐘麗慧:〈「追求一個圓」——鍾梅音〉,收錄於《織錦的手:女作家素描》,九歌出版社,1987年,P165-177。
  2. 張瑞芬:〈文學兩「鍾」書——徐鍾珮與鍾梅音散文的再評價〉,收錄於《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被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李瑞騰主編,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出版,2003年5月,P385~426。
  3. 《海天遊蹤》第一、二集,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66年4月出版。
  4. 《我只追求一個圓》,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3月出版。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