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鳳凰˙鄭秀婷

開創文壇合集風氣的先驅—─張漱菡

張漱菡是個說故事的能手,她的著作以小說為主,大多是改編自真實故事,她愛聽故事,愛寫故事,顯赫的家世背景讓她有更多故事可以告訴讀者朋友,《意難忘》、《七孔笛》、《憤怒的鑑湖》、《翡翠田園》等書,都是紅極一時的佳作。

※出身名門之後

張漱菡,1930年11月生,安徽省桐城縣人,本名張欣禾,另有筆名寒柯。張漱菡出生於名門世家,龐大的家族背景,是她日後小說創作源源不絕的靈感所在,桐城派名儒方苞、姚鼐都是她的尊親長輩,她的祖先張英、張廷玉是清朝的父子宰相,張父及張母都是早期日本的留學生,兩人能詩能文,張父甚至出版不少詩、文集和翻譯文集,在這樣家學淵源的書香門第成長的張漱菡,自然養成對古典詩詞及古文學的喜愛與欣賞能力。

由於生逢戰亂,張漱菡的幼年一直都在流離播遷中度過,學校的教育時常因戰火而中斷,對知識的渴望也只能依靠父親時有時無的外文史補習,自小學三、四年級她便對著「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等詩句所表達的情境深深感動且欽羨不已。有天她偶然在哥哥房間發現一本附有圖畫的《西遊記》,出於好奇就拿起來翻閱,這一翻竟讓她愛不釋手,連夜讀了兩遍才沈沈地睡著,這一翻也將她翻進了小說世界,一有空,就到處搜尋可以借閱的小說,《封神榜》、《包公案》、《紅樓夢》等都是她的案上賓,看完了古典小說,她開始將觸角伸向武俠小說、志怪小說及民國初年興起的白話文、新體詩,廣泛地閱讀奠定她日後文學創作雄厚的基礎。

※開啟文學創作契機的意難忘

1949年大陸淪陷,父親驟逝,張漱菡隨母親避難來台,無法順利完成上海震旦大學文理學院的學業。不足月出生的張漱菡,自小身子骨就羸弱,台灣濕熱的天氣讓她嚴重水土不服,瘧疾和嘔吐頭暈長年不癒,長年累月地躺在床上呻吟,既不能就學深造,也不能找工作幫助家計,只能賦閒在家,待精神較好時看看書報打發時間。後來,有位家族長輩來訪,見她久病寂寞,便告訴她一個真實的愛情故事,聽完這個故事張漱菡大為震撼,故事中人物悲歡離合的情節一直在她腦海中日以繼夜的縈繞,一股無名的力量鼓舞她將故事寫下來,這種振奮的精神使她忘記了疼痛,於是從沒寫過小說的張漱菡,振筆疾書花了三十多個日子,完成十多萬字的《意難忘》。此書歷經汪精衛政權,在山河變色的故事背景之下,男女主角的許多同學們為求自保而做出承認偽政權的決定,刻畫了人性的軟弱以及時代的無奈,前一刻的甜言蜜語言猶在耳,下一刻卻馬上琵琶別抱。全書由男女主角的愛情故視為主軸,表面上是描寫知識青年因戰爭而產生不同的人生觀,事實上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是崇高的戀愛觀與堅貞的信念和犧牲,在那個不確定的年代,男主角在兩人音訊全無之下,毫無條件、沒有承諾,深情執著地等了女主角十年之久,聞之令人動容。但是張漱菡當時只是一個無名小卒,沒有出版社願意冒險出版《意難忘》,甚至連翻閱稿子都沒有就拒絕,張漱菡失望之餘也莫可奈何,因為她從沒寫過小說。爾後,她在《旅行雜誌》發表她第一篇散文,無意間認識了暢流社的主編吳愷玄先生,他願意讓《意難忘》在《暢流》半月刊上逐期連載,連載期間就引起讀者熱烈迴響,出版成冊之後就獲選為中國青年寫作協會舉辦的最喜愛小說——讀者票選首獎,至此,張漱菡才真正與寫作結緣。

接著,張漱菡的筆便沒有一刻停過,她開始小說創作,大部分的故事是朋友說給她聽的真實事件,而後她心生感動便忍不住快速地將故事完成,有時她為了故事的真實性,還會動身前往故事發生地,蒐集當地資訊及歷史背景,甚至找到故事主角,從都市到鄉鎮,都有張漱菡為了小說的逼真而踏過的足跡,《七孔笛》、《江山萬里心》、《雲橋飛絮》等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都是這樣產生的。張漱菡的小說大都是以真實人物為基礎改寫而成,因此很能感動人心,若說到自己最喜歡的創作,她首推《翡翠田園》一書,這部小說以日據時代末期到光復前後四十年間為背景,台灣農村農地與人物的轉變,史料性質濃厚,當時的重要政治措施、歷史事件如台灣治警事件、霧社事件、耕者有其田等,都出現在小說中,為了確實掌握史事及農村人物的內心世界,張漱菡除了勤讀史料之外,還親自下鄉,實際體驗農村生活,將戰後台灣農村的發展與變化淋漓盡致地展現給讀者大眾,是少數顧及五○年代台灣農村興衰的小說,蘇雪林對此書也是讚譽有加。

※張漱菡為他人立傳

張漱菡的長篇小說相當受到歡迎,因此電視編劇便找上門來,要求將小說改拍成電視劇,《七孔笛》、《碧雲秋夢》、《意難忘》都是紅極一時的連續劇,她也為自己的電視劇作詞。張漱菡的創作以長篇小說為主,總共約有近四十本的龐大數量,《飛夢天涯》、《多色的霧》、《櫻城舊事》等都是代表作,故事主角都是正派人物,作品揚善棄惡、愛國正義的目的很明顯,具有教化意義,所以在戰後動亂的時代,她的創作很受到政府的喜愛,她的《意難忘》獲得讀者票選首獎時,當時的政治部主任蔣經國先生就為此設宴慶功;而短篇小說的創作方面,張漱菡一改長篇娓娓道來、細水長流的敘述風格,轉而以精鍊、一針見血、節奏明快的方式,作品往往以壞人不得善終、沒有好下場作結,警世的意味濃厚。除了小說創作,張漱菡也有散文、傳記等著作,例如革命青年秋瑾是她母親的好朋友,所以她對秋瑾的義事耳熟能詳,因此就為秋瑾寫傳出版《憤怒的鑑湖》一書,另外她也受胡秋原先生的邀請為之寫傳,成功寫出一百萬字,上下兩冊的《胡秋原傳》。張女士並於1954年編選琦君、潘人木、郭良蕙等當代18位女作家的小說作品,出版《海燕集》一書,受到好評,這個創動並帶動後來各類選集的出版。

張女士晚年出車禍腿受了傷,因此做了人工關節,但是行動仍然不大方便,全靠先生的悉心照顧。無兒承歡膝下的張漱菡,是因為看到社會環境的不安定,以及養兒育女的辛苦,毅然決定不生育,因此她才能將全部心力投注在創作之上,文壇上談到張漱菡,大家都對她的長篇小說印象深刻。晚年除腿疾之外,張漱菡身體也越見虛弱,於2000年6月17日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年70歲。

【延伸閱讀】

  1. 蓉子:〈名標彤史範,望斷白雲鄉——懷念漱菡〉,《文訊》第178期,2000年8月,P100~101。
  2. 唐玉純:《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以「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中心》,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6月。
  3. 《張漱菡自選集》,台北:黎明出版社,1980年10月出版。
  4. 《意難忘》,台北:暢流出版社,1953年出版。
〈 TOP 〉